首页 > 产业 > 正文
我国工业机器人连续十年位居世界首位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3/9/22 中国投资咨询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在2022年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十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

  根据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源泉、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目前来看,部分领域机器人替代的趋势明显,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在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的“机器人技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工业机器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正在通过针对特定领域和客户的研发来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关于中国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的趋势,行业内有两种普遍观点:一种认为从渗透率和需求来看,工业机器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种认为,疫情后行业可能会萎缩,业内情绪较为悲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4.3万套,同比下降4.8%。疫情和供应链短缺导致项目延期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工业机器人上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是在2019年,同比下降超过6个百分点。2020年和202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9%和45%。参加论坛的嘉宾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一线工人高龄化等问题将变得日益严重。根据中智咨询的数据,2022年有32%的企业面临用工荒和用工短缺问题。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用工荒是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江苏富仁集团副总经理袁建彬在论坛上表示。

  优艾智合机器人副总裁关健举例说,在与某家晶圆厂的客户交流中,发现该厂某一线工种常年的满员率只能达到70%,今年的数据甚至只有49%,“这意味着这些工人每个人要完成两个人的工作,劳动压力非常大,用工需求也很紧张。”

  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各个行业的渗透率仍然有限。袁建彬表示,在一些领域,如整车生产和3C产业等,机器人的应用率相对较高,但还有接近90%的行业尚未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

  “许多行业仍然面临着一些未解决的难题,例如自主移动性、智能化、人机协作的便利性等。”海康机器人国内营销副总裁蔡化表示,行业需要发现更多的场景和价值。

  随着自动化升级的推进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快速、重复和大规模的刚性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柔性生产成为行业升级的新引擎,也推动着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

  据高工机器人预测,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速将保持在20%至25%之间,并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高工机器人表示,这一预期综合考虑了今年各家机器人订单的积压情况以及对下游行业的需求判断。

  从下游需求来看,新能源行业仍然是工业机器人市场最大的增量来源,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占比有望超过20%。高工机器人认为,除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行业,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也有望进一步增加新能源行业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

  尽管工业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渗透过程中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新场景和行业都需要深入学习和探索。”关健表示,尽管可能属于同一行业,但不同领域的应用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工业机器人制造商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产品以满足不同特性的需求。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独特的标准,先进的自动化制造业往往有自身完善的标准。”关健表示。

  这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必须针对特定行业,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其中可能存在极高的要求。蔡化举例说,在某些行业中,对精度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人眼的识别能力;关健也表示,有些行业要求生产场景一级无尘,因此企业需要解决移动机器人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问题。

  “不要脱离场景开发产品。”蓝芯科技副总裁程阳选表示,产品的开发应根据应用场所、环境和对象进行相对定制。

  这一点在今年的工博会上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在3C和汽车等行业,对于协作机器人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节卡机器人推出了2.5D视觉定位技术,在精确定位模式下,精度可达到0.2毫米;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突然断电导致的机器人下坠的安全隐患问题,越疆CRA系列配备了电磁抱闸,可以使机器人在上下使能或遭遇意外断电时,末端工具的坠落小于1毫米,有效避免对末端工具或工件造成损害。

  "我们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已经过去了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关健表示。

  除了产品本身,制造商还专注于提升客户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发挥机器人的最大价值。与场景的适应性和客户端的便捷性正在成为行业的新竞争点。

  "对于我们的AGV产品来说,只是将物品从A点搬运到B点已经满足了客户的要求,但实际上客户的需求远远不止于此。他们需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比如了解原材料的存放位置和数量,了解生产的节奏和搬运的节奏,以及搬运后的储存情况等等。”程阳选举例说明,这涉及到一整套管理流程,考验的是相关制造商对特定行业的深入了解。

  “我们需要关注交付,产品的开发和订单签订并不意味着成功,而是能否在客户的场景中得到良好的利用。”程阳选表示。

  制造商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研发,也在引导各个制造商展示在细分领域的优势。关健感叹,今年的工博会与三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三年前,各个制造商的产品比较接近,但今年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定位和导向,每家企业在这三年中都在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

  “以自身研发优势为基础,拓展自身在细分领域机器人应用中的优势,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小的突破口,但背后可能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关健表示。

免费报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