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中投顾问观点| 中国短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2024/7/8 中国投资咨询网

 

  “短剧+文旅”模式是指通过微短剧的形式,将旅游景点或文化元素融入剧情中,从而吸引观众到实地参观和体验。这种模式不仅为旅游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和内容,同时也为微短剧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和背景,实现了双方的相互成就。

  近年来,这一模式在多个案例中得到了显著体现。例如,《你的岛屿已抵达》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湖南常德桃花源,《那个重逢的夜晚》则将福建的小岛平潭推广给了更多人。此外,《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凤阳邑村,《繁花》让上海黄河路一夜变网红景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积极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计划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这种跨界融合的策略成功地将热门影视作品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影视内容对特定地点的深度呈现和情感联结,极大地提升了相关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短剧+文旅”模式通过结合微短剧的快速传播和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成为一种新兴且具有潜力的发展模式。

  一、短剧+文旅模式的成功案例及特点

  短剧+文旅模式的成功案例包括《长安十二时辰》和《那个重逢的夜晚》。

  该剧通过将影视剧IP与唐文化元素相结合,充分结合影视剧的剧情、人物、道具和故事特色,在室内深度营造大唐长安市井的沉浸式文化生活体验。这种模式不仅让观众在观看剧集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还通过剧情推动游客对相关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部短剧讲述了在封闭小镇里长大的时尧和陆苗,意外相逢于各自人生低谷,双向奔赴、相互救赎,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温暖和希望。该剧通过情感故事的叙述,将平潭岛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剧情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实现了旅游景点或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播和推广。

  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计划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计划的详细内容和目标如下:

  目标任务: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的优秀微短剧。这些作品将通过全球传播,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

  1、创作方向:计划涉及多个创作方向,包括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等八个方面。这些作品将结合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进行创作。

  2、实施方式:组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在已有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增加文化和旅游元素、创意、情节,或者通过自制、中外联合制作等方式原创开发新作品。

  3、具体措施:计划将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形成“文旅+微短剧”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例如,某些微短剧将实景拍摄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刘家峡大景区、张掖市七彩丹霞世界地质公园等地,用镜头语言展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非遗项目。

  4、推广效果:2024年4月23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二批推荐目录,共有21部导向积极、契合主题、创意新鲜、形式新潮、内容新颖的微短剧入选。这些作品内容新颖、主题丰富,涉及非遗、乡村振兴、校园青春、田园生活、美食疗愈等多个领域。


  图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二批推荐目录

  资料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短剧+文旅”模式对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短剧+文旅”模式对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知名度

  通过微短剧的热播,可以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例如,厦门通过扶持精品微短剧,使得短剧的热播“出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

  西安和成都等地尝试“剧游联动”模式,即甫一开拍就与城市或文旅景区、目的产品产生持续联动,从而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

  (二)经济效益

  微短剧不仅带动了线下旅游,还可以实现影视长久在线、版权变现,做到一次投入,宣传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

  例如,河南云台山冰雪节通过微短剧宣传推广活动,快速将新IP与文旅景区之间的联系,形成用户的普遍印象,从而提升了经济效益。

  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攀升至373.9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潜力。

  (三)社会效益

  微短剧助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播、品牌提升、业态升级等,共同提振区域文旅消费。

  通过微短剧的传播,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短剧+文旅”模式可行性分析

  评估“短剧+文旅”模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并提出了8大创作方向,这为微短剧行业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这种政策支持表明,至少在中国,政府对“短剧+文旅”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资源投入,这有助于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短剧+文旅”模式能够为地方旅游产业接入内容生产环节,将依赖线下客流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先争夺线上流量再转化为线下客流的经营方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地方文旅产业的内容质量和吸引力,还能通过文艺作品带动旅游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参考。例如,《我是猎手》是在盐城东台市的西溪文化旅游景区和黄海森林公园完成拍摄的,堪称“短剧+文旅”的成功案例。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也通过“微短剧+文旅”模式进行了一次成功尝试。这些案例表明,该模式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市场对微短剧的需求旺盛,受众接受度高,为“短剧+文旅”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制作短剧的重要素材。例如,三亚市图书馆推出的《Look!苏东坡》就是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微短剧。这种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游客。

  “短剧+文旅”模式需要地方文旅部门具备较强的内容审美能力和对媒介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意味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因技术和媒介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评估“短剧+文旅”模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时,需要考虑政策支持、地方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成功案例、市场需求、文化资源以及技术与媒介环境等多个因素。

  五、面对“短剧+文旅”模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短剧+文旅”模式,旅游业和媒体行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一)旅游业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

  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传统产业,前期科技储备较弱,业务与科技关联度较低。尽管大量投入数字化转型项目,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新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还不充分。

  行业标准规范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微短剧+文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尤其对微短剧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要进行规范。

  依赖性风险:对于那些将旅游业视为支柱产业的地区,过度依赖旅游业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

  2、机遇:

  推动实体取景地“出圈”:通过微短剧的热播,可以带动实景拍摄地和各个文旅场景“出圈”,发掘消费新增长点。

  形成新模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创作播出100部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随着微短剧的热播而“出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

  整合演艺资源:例如,禅城区加快布局“音乐演出、(微)短剧(视频)、沉浸式演艺、潮流体育、时尚零售、城市漫游”六大文旅新赛道,大力发展演艺事业,整合了超40万平方米演艺空间,打造“2+4+n”演艺资源体系。

  (二)媒体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

  内容创作和传播的规范化需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微短剧+文旅”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尤其对微短剧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要进行规范。

  市场观望情绪:部分影视人对“微短剧+文旅”模式持观望态度,担心其可持续性和市场反响。

  2、机遇:

  创新推广方式:结合微短剧创意内容,推介地方文旅资源,带动实景拍摄地和各个文旅场景“出圈”,发掘消费新增长点。

  政策支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相关政策为“微短剧+文旅”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多元化发展: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如直播、微短剧等)结合文旅资源,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提升整体消费体验。

  “短剧+文旅”模式为旅游业和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需要克服数字化转型、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挑战。

免费报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