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中投顾问观点| 算力产业发展驱动五力模型分析
2024/6/13 中国投资咨询网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算力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算力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深入理解算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本文将通过中投顾问原创的五要素模型,从政策、资本、技术、用户和企业五个维度,对算力产业的发展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图表:中投顾问对算力产业发展驱动五力模型分析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一、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一)政策力度评

  我国政府对算力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近年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30%以上的目标。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图表:2022-2024年我国算力产业相关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实际推进力度

  政策的实施力度也非常强劲。例如,湖南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算力提升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算力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上市融资。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算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资本驱动因素分析

  (一)资本认可度

  资本市场对算力产业的认可度很高。许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来扩展其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宁波市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拓展芜湖集群数据和算力资源。此外,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也在加速增长,已超过27EFLOPS。

  (二)实际投资力度

  资本的实际投资力度也非常显著。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197EFLOPS)。这表明资本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是巨大的。

  三、技术驱动因素分析

  (一)技术投入

  我国在算力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国家专项、产业资本、企业投入和社会资源等多层次投入,聚合各方优势力量,重点突破系统开展算力产业软硬件“卡脖子”技术攻关。例如,工信部表示要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提升算力总规模。

  (二)技术突破

  尽管投入巨大,但技术突破仍需进一步努力。新架构的演进和产业化方兴未艾,计算技术亟需在理论架构和软硬件实现层面产生质的飞跃。这意味着虽然技术投入大,但要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研发。

  2024年4月25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关于算力的包括: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量子云算力集群、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等。

  中国算力产业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人工智能大模型

  AI云侧与端侧大模型满足不同需求,C端用户将成为端侧的主要客群。

  AI大模型趋于通用化与专用化。

  2、量子计算

  2024年4月,中国首颗超5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正式发布,并向国盾量子进行了一批交付,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千比特测控系统。

  构筑量子计算“实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联合完成,实现了五块百比特规模量子芯片算力资源和经典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总物理比特数达到590,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3、光电智能计算芯片

  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研制出的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

  4、高性能处理器核

  开发出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这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共同开发的。

  四、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一)用户支付意愿分析

  用户支付意愿是衡量市场需求强度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联到算力产业的商业可行性和市场前景。

  目前,超过60%的企业用户表示愿意为高质量的算力服务支付溢价,这表明市场对于算力的需求正在增长,并且用户对算力服务的价值认可度较高。

  行业应用案例:在金融、医疗、教育等数据密集型行业,企业对于算力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些行业的用户支付意愿普遍较强,对算力服务的投入也更为积极。

  价格敏感度分析:虽然用户对算力服务有较高的支付意愿,但价格依然是影响用户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定价策略有助于吸引更多用户,扩大市场规模。

  (二)用户渗透率与市场潜力

  用户渗透率是评估市场成熟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用户渗透率统计:当前,我国算力服务在企业用户中的渗透率约为40%,这一比例正在逐年提升,显示出算力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使用。

  市场增长预测:根据行业分析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内,算力服务的用户渗透率将增长至70%以上,市场规模有望实现翻番,这为算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的算力服务渗透率存在差异,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渗透率普遍较高,这为算力服务的区域性拓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用户对算力服务的需求趋势

  用户对算力服务的需求量及其增长趋势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算力服务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随着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的加速,算力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算网发展的丰富多样性。此外,大模型、元宇宙、“AI for Science”、自动驾驶等技术场景应用也将对算力产生巨量需求增长。

  2024年算力产业仍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政策利好、需求强劲和技术创新是主要驱动力。特别是在AI服务器需求方面,预计到2024年底,AI服务器需求量约为23万台(5亿用户数)。此外,国内外厂商加速局千亿级参数量的大模型训练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叠加大模型落地应用带动推理需求高速增长。

  在国际市场方面,FactSet和彭博预测2024年北美三大头部云商(AWS、微软和谷歌)的云业务营收和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达到22.5%和16.6%,相比2023年均小幅提升,整体较为乐观。

  用户对算力服务的需求量及其增长趋势非常强劲,未来几年内预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综合来看,用户对算力服务的需求正在稳步增长,支付意愿强烈,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和潜力的挖掘为算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预计算力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企业驱动因素分析

  (一)企业投入力度分析

  企业在算力产业中的投入也非常大。例如,百度发布了万亿参数级大模型文心一言4.0,这进一步拉动了AI算力需求。此外,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也在加速增长,已超过27EFLOPS。

  (二)市场化产业化进展

  市场化和产业化进展顺利。国家超算互联网依托一体化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生态协作体系,构建市场化、互联网化、服务化的算力服务体系。这表明企业在算力产业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展良好。

  中国算力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展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展示。

  1、和鲸科技:该公司入选了2024年算力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优秀案例,这不仅展示了其在算力领域的创新成果,还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2024算力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案例集》发布: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主导,发布了《2024算力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案例集》,并在大会现场为入选的12个优秀案例项目企业颁发了牌匾。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我国算力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最新成果。

  3、余杭三项目:这些项目被列入2023年省算力设施十大典型案例,推动了千亿级智能计算产业链的建设,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小镇和中国(浙江)智能计算产业创新园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4、上海道客: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道客联合行业伙伴发布了“d.run 算力一体化方案”,该方案包括上海、合肥等地的算力中心服务,涵盖算法开发、模型训练等多个方面。

  5、北京电信:该公司深化算力布局,展示了最新的应用创新成果及标杆案例,并探讨算力产业发展新机遇、数字化转型的合作新方向。

  6、青海西宁:该地区全力打响绿色算力名片,成为中国算力大会“低碳算力”先锋案例之一,强调发展绿色算力产业的重要性。

  7、跨界算力企业:当前,算力产业的需求情况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跨界算力企业订单频落地,万亿量级市场建设正在加速。

  六、总结与展望

  (一)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

  政策和资本是推动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政策层面,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算力产业的战略地位,并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资本层面,资本市场对算力产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投资案例和规模的增长反映出资本对算力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持有信心。

  (二)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是算力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在算力产业的研发支出持续增长,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技术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需求方面,用户支付意愿强烈,渗透率逐年提升,显示出算力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使用。

  (三)企业投入与产业化进程的深化

  企业在算力产业中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支出、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显示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展,使得算力服务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

  展望未来,我国算力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企业投入的加大,算力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政策环境的适应等,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不断优化和调整发展策略。

免费报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