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2023-2027年中国微电网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政策支持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到2030年,分布式智能电网快速发展、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推动传统电力发输配用向全面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转变,源网荷储协调能力大幅提升等发展目标。随着分布式能源、工商业储能等用户侧新主体的快速发展,微电网建设势在必行,其既能对大电网起到调节作用、促进新能源消纳,又能提升企业用能质量、为企业节约用能成本。
(二)微电网优势明显
微电网有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是并网模式,正常情况下微网与常规配电网并网运行,
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微电网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下造成外力破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信息安全的能力和破解计算机病毒破坏的能力。
微电网具有实时、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控制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微电网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确、合理的接入,适应分布式发电的发展趋势,能使需求侧供电的功能更加完善和提高,从而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
微电网支持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可承受电价水平的电力供应。微电网实现了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微电网可以进一步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三)微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以及安全可靠的要求,而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力发展能源互联网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传统电网相比,微电网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分布式能源进行就地消化、就地平衡,同时也可以和大电网进行能量交换。正因如此,微电网被认为是智能电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商业区域、城市片区以及偏远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微电网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新型负荷的出现,结合售电侧改革,微电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力市场份额。
(四)新能源发展与微电网应用加速结合
二、不利因素
(一)行业发展障碍
目前,微电网的发展面临一个行业痛点,就是没有成熟的通用可拓展解决方案。单一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在消纳方面遇到较大障碍,难以支撑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井喷式发展,需采用多种能源互补和相互转化,提升综合能源效
我国的微电网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涉及的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水平不高,且我国尚无统一、规范的微电网体系技术标准和规范,尤其对微电网接入、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设备制造等环节,都缺乏相应的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微电网建设的投资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微电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微电网控制系统价格不菲,其储能系统投资成本较高,而储能系统仅占到整个微电网控制系统成本的三分之一,加上变配电设置和控制系统,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都导致微电网成本居高不下。
(二)试点项目发展效果不佳
尽管政策支持态度鲜明,各类示范项目陆续获批,技术规范也在逐年完善,至今已发布的微电网国标和行标已近20项,但几年过去,微电网项目还大多限于岛礁及偏远地区的民生工程,市场化的微电网建设并不及预期繁荣,另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求生”乱象:比如以微网项目之名建设超出本地消纳能力的分布式能源,或以微网之名做配网和售电等等,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投资收益问题:
一是项目投资大,风险高:政策鼓励投建和运营主体多元化,但目前大部分微网“源-网-荷-储”各环节能源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还是单一主体,主体需承担的项目成本包括投资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外购电成本以及自主申报的容量成本,收益主要包括自发自用、外部售电、内部售电、“过网费”、辅助服务补偿和补贴收益。目前来看,成本是确定的,收益却因为政策、自然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存在多种变数,对于投资主体而言风险较大。避开风险不谈,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本身已是巨大的资金壁垒。
二是技术成本高:分布式能源及供电技术成本、实现孤网及运行优化的技术成本都不低;由于项目设备和系统的复杂性,建成后的运维也需要较强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从项目的技术依赖性也可以预见人力成本之高。
三是是电力市场机制约束:比如在微网中,光伏配储最具有商业化的潜力,但光伏建设规模和隔墙售电的政策都没放开,使得微网配储不具经济性;小而杂的微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加重了电网企业的接入和管理负担,但没有任何补偿,难以激发电网企业积极性。
四是定制化要求高:由于微电网每个项目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所以项目建设无法标准化复制。如因地制宜的分布式电源建设,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系统内用户的负荷情况也千变万化,地方的能源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等等。这种定制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项目的建设成本。
(三)行业发展面临的其他挑战
当前我国微电网发展存在政策理念、机制标准、投资落地等多方面的障碍,导致微电网建设、管理及运行困难。
多年来,我国虽已出台不少政策,但在管理措施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微电网内的电源种类多、电网环节多,部分项目还涉及与其他资源能源的耦合,项目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复杂,项目核准环节涉及管理部门多、审批流程较长,而且涉及股权配置、价格核定、供电区域划分等多个领域,统筹难度大。
政策理念方面,微电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实现过程,要坚持电力市场化方向、坚持“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政策和补贴,价格也会有效配置资源。过于依赖政策和补贴反而会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另外,微电网建设投资大致分为源、网、变、控、储五个部分,初始投资较大、运营风险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微电网的单位千瓦投资约为1.2万元-2万元,其中约80%为初始投资,而初始投资的85%以上又为电源和储能设备。较高比例的初始投资限制了部分社会资本参与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一旦园区入驻企业少或者慢,就会导致用电负荷无法短时间内达到预期,项目回收期将延长,项目初期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过去,电力行业习惯性重投资、轻运营,类似于房地产开发模式,但微电网应重运营、重服务,类似于物业公司模式。所以需要协调好投资、建设、运营三者关系。
1.1.2 2023-2027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预测
2021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约为246亿美元;2022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约为289亿美元。
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将达到335亿美元,未来五年(2023-2027)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78%,2027年将达到523亿美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23-2027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